創科動向|面對經濟迷霧 中年IT人該何去何從?
今年香港經濟前景未明,儘管第二季度 GDP 增長 3.1%,全年預期僅 2% 至 3%,受國際貿易衝突及本土需求疲弱拖累。失業率更從年初 3% 攀升至最新的 3.9%,裁員潮席捲多個行業。強化補充勞工計劃(ESLS)自 2023 年運作以來,又已輸入約 35,000 外勞,聚焦勞動密集型領域,前五個月批准逾 17,000人,雖近期強化本地招聘優先,但社會對就業擠壓的疑慮揮之不去。
IT 界則陷入奇特悖論:裁員頻仍,卻技能缺口巨大,導致供需失衡。作為 IT 資深人士與營運主管,筆者見證中年從業者面臨的雙面夾擊:企業節支求存,數位轉型又需新銳人才。調查顯示,僱主偏好彈性合約與項目人才,這挑戰中年穩定就業偏好。外勞雖未直擊高端 IT,但放大競爭,企業更傾外來或新生代,放大中年邊緣風險。他們經驗豐富,若不升級,或被視為成本負擔,職場正全面重構。
以下是我對中年 IT 從業者與中小企高層的建議分享,聚焦升級與調整,以應對缺口與外勞衝擊。
適應指南:中年 IT 從業者的自我重塑
1.技術業務融合(價值放大策略):編碼基礎不足,需將其應用於業務,如 AI 降本或數據提升體驗,培養商業敏銳度,強化競爭優勢。
2.多領域發展與領導養成:突破單一職責,涉足產品與項目管理,獲取證書,從執行轉向解決導向。
3.學習延續與網絡織網:AI 需求爆發,持續習新技能,透過 freelance 累積經驗;加入社群、參與活動,擴展機會圈。
市場系統需求旺,但管理缺失致敗。這是商機:組建項目管理公司,以「不成功不收費」吸引客戶,初期艱辛但前景廣闊。
中小企業的戰略啟發
建議避開外勞過度依賴,轉投本地中年再增值培訓,如內部引入課程或師徒模式,以成果導向評核。資深者可將知見教材化,提升集體實力。筆者團隊建構的「MT Lab Solution」框架促進同事間的研發及知識共享,將「想法」轉化為「解決方案」。制度化分享不只傳承,還增強效能與團結,讓人力成可複製產品,確保在變局中穩健。
在香港 2025 經濟霧靄中,危即是機。中年 IT 者應借力增自我增值與轉型,擴展技術至商業跨界,確保聘用價值;中小企以靈活策略與培訓,渡難關並贏未來。
撰文:Million Tech 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謝小江(Nelson)
欲觀看更多 Nelson 撰寫的文章,可按此瀏覽。



